要知道楼市的走势,可从市场的成交量、成交价是赚还是蚀去推断,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见到「明赚实蚀」的成交个案,究竟是什么回事?业主最终是赚钱还是蚀钱呢?
近日有一宗宗豪宅成交就是「明赚实蚀」,成交单位为山顶司徒拔道53号傲璇的顶层连天台单位,实用面积5,444平方尺,连1,508尺平方尺天台,于3月中以$5.12亿连两个车位沽出,实用尺价$94,048。
据了解,原业主在2015年11月以$5.096亿连2个车位入市,创下当时全港分层住宅售价新高。换言之,以帐面来说,业主持货10年赚$240万,单位期内升幅0.47%。
那为什么成交属「明赚实蚀」?因为买楼是需要支付印花税的,以当时的税率计算,原业主需要支付8.5%税项,扣除当时发展商提供的从价印花税现金优惠4.25%,即原业主需主付$2,165.8万税项。不计算其他支出,已缴交的印花税费用已高于卖楼所赚得的金钱。
其实买楼涉及不少开支,除了印花税外,还有不少隐藏支出,会令成交变成「明赚实蚀」的情况。最平常的是代理的佣金,一般的情况下,将单位售出,卖方需要支付楼价1%作为地产代理的佣金。
有些比较难售出的单位,或者业主想加快售出单位,在双方协商下,卖方甚至要支付多于楼价1%的费用作为佣金。以上述的成交个案为例,假设佣金是1%,卖方需要支付$512万佣金,很容易就会造成「明赚实蚀」的情况。
而当时原业主购买物业时,由于单位是一手新盘,发展商一般都会以可观地产代理佣金作为促销报酬,因此地产代理也会对买家提供一定金额的回佣,估计当时买家买楼时不需要支付佣金。若然购买二手物业的,买家一般都是支付楼价1%的作为佣金,视乎不同情况而定。
装修费用亦是一笔开支,有些买家原没有打算将单位售出,因此将单位豪华装修,花的装修费用不菲,动辄数十万,有的甚至过百万;如果有的单位涉及改建等,买家可能会要求原业主先还原才买入单位,当中涉及的工程开支亦不少。
因此,当业主要卖出手上的物业时,要计算自己是赚钱还是蚀钱的话,必须将当时购入物业的开支计算在内,如印花税、律师费、佣金及装修费用等。而搵楼人士,见到成交新闻后,亦要留意成交是帐面获利还是实际获利。
有用
放盘分类 | 费用 | 广告有效期 |
---|---|---|
售盘 | ||
普通楼盘 一般放盘 | 港币:1000 (或使用 屋币:1000) | 有效:90日 |
黄金置顶盘 比置顶盘优先排序 曝光增加两倍至三倍 | 港币:3000 (或使用 屋币:3000) | 有效:60日 |
租盘 | ||
普通楼盘 一般放盘 | 港币:1000 (或使用 屋币:1000) | 有效:80日 |
黄金置顶盘 比置顶盘优先排序 曝光增加两倍至三倍 | 港币:3000 (或使用 屋币:3000) | 有效:6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