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foot 5平方 Logo

越高山低谷 樓市再攀峰

文匯報  2017-06-01  794 #講談樓市

港人磚頭文化蒂固 20年累升六成

香港回歸祖國轉眼20年,如果要找一樣東西來反映其間香港經濟及社會民生的發展變化,樓市可說是最佳歷史寫照。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形容,伴隨過去20年本港經濟及社會問題的演變,樓市數度起跌,破天荒連政治冷感的中產也上街遊行,曾一度6年間急跌70%,其後至今反彈4倍,回歸20年計仍上升60%。他表示,本港資金充裕,過去的起跌反令市民的磚頭文化加強,樓價或還會向上,但入市時機則已過。 ■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悅琴

施永青3歲由上海來港,1978年辭掉地產公司職務後自立門戶,與中學同學王文彥共同創立中原地產,每人投資5,000元於港島中環萬宜大廈分租一張寫字枱作為辦公室,1981年在北角和富中心附近開設首間分行,至今已經成為香港最大地產代理公司,網絡更擴展至內地、澳門及台灣。去年中原集團佣金收入約192億元,由1萬元變192億元的創業故事,他可謂是香港樓市的傳奇人物。

廿載兩迎低谷被迫縮編

然而,施永青的事業並非一帆風順,他的起跌亦是香港樓市演變的印記。他一度要閂近一半分行及裁員數百人。1997年10月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東南亞,香港樓市泡沫隨之爆破,加上2003年香港又爆發沙士(SARS)疫潮,到處「疫廈」,香港樓市跌至低谷,由高位計跌達70%,逾10萬名小業主的物業淪為負資產。中原地產被迫大幅減舖,本港分行數目由1997年9月的320間大減近一半至2003年底只有172間。

亦在2003年,中央對香港推出個人遊及與港簽署CEPA,令香港樓市及經濟重現曙光,樓市開始拾級而上。中原2004年初起再擴充,分行由172間增加至2006年年底的280間。但由於擴充速度過快,其後又將分行數目減至2007年年底的245間。2008年又遇上金融海嘯,樓市急凍,成交較沙士時期還差。

施永青回憶:「我捱過幾個寒冬,97年、03年,但係呢次可能唔止寒冬咁簡單,而係冰河時期!」 同年7月中原更向600名營業員及區域經理發出警告信,未能達標者「冇得留低!」

樓價與市民購買力脫節

年關難過年年過,金融海嘯近十年後的今日,中原分行數目再增至達380間,樓市亦再創新高,據該行的CCL樓價指數,1997年6月30日為100點,至2003年8月24日低見31.77點,六年間下跌68.23%,最新報158.26點,十四年間由低位反彈3.98倍,而以回歸二十年計上升58.26%。但施永青坦言,目前本港樓價已與市民購買力脫節,經濟環境亦大不如前。現時香港經濟增長亦只有2%至3%,不如以往有雙位數字增長,人口增長速度減慢,又無利用好自己的優勢來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一杯羹,同時又排外、仇富,令資本主義變質,令外來人卻步。

免責聲明:凡註明 Squarefoot編輯部 的所有文字圖片等資料,版權均屬 7廣告有限公司 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 Squarefoot 讚同其觀點。文中所涉面積,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實用面積。文中出現的圖片僅供參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電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