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foot 5平方 Logo

完全无符:卖楼手法进化 未改「上车难」

文汇报  2014-06-23  129 #搵楼懒人包
买楼始终是港人人生重要投资之一,近二十年来发展商及政府为令卖楼过程更有秩序、公平及有透明度,采取不同措施,由以往先到先得的排队买楼,演变至电脑抽签,以至派货予代理促销。发展商卖楼手法可谓与时并「变」,但不变的,似乎仍然是「上车难」。

「排队」变肥猪肉黑社会介入

发展商多年来均采用不同形式的卖楼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新盘开售多以排队方式及先到先得准则来销盘及拣楼,不少准买家为此要捱更抵夜排队买楼,而排队更成为一门生意,前列位置动輙以万元计算。直至九十年代因「排队党」猖獗,一度出现「饮管党」、黑社会介入等,在社会舆论批评下,露宿街头多日排队等候的拣楼方式,遂变成先登记后拣楼方式。

改作电脑抽签衍生炒筹潮

其后,政府与发展商多番开会,九十年代中后期,新盘拣楼方式又转为电脑抽出买家的拣楼次序,当年最瞩目可算是1997年发售的将军澳东港城及青衣灏景湾。

东港城当年准买家单单是向发展商索取入票申请表及登记就要排队约3小时,结果该盘吸引27,132份认购登记,总登记人数仅次于长实天水围嘉湖山庄乐湖居的30,800人,其入票登记的总额高达94.96亿元,创下本港新盘认购登记冻结资金最多的纪录。至于同年的青衣灏景湾更获30,400票登记。

事实上,1997年前的楼市高峰期,新盘全民皆炒,部分新盘号码较前的认购票(俗称「筹」),更传炒筹价高达数万至十数万元,甚至有传个别豪宅盘出现近百万炒筹价。

市场淡风派货代理配售

不过,随着亚洲金融风暴及政府推出「八万五」政策等,本港楼市经历持续近十年的淡风,发展商的卖楼方式,亦由电脑抽签拣楼,简化为发展商向代理派货,再由各家代理行分别将单位与欲购楼盘单位的买家作配对,如新地的马湾珀丽湾及长实的大围名城1期刚开售时,均采用派货方式销售单位。

而为吸引传媒报道,发展商又会制造名人效应,即是安排社会名人、明星及知名炒家睇楼、买楼,当中有否给予折扣不得而知。曾有传媒揭发有发展商在某艺人买入单位后,再以1元价钱将一个市价过百万元的车位转让予该艺人。而炒家入市亦可营造「实有水位可炒」的印象。

新例实施惜售宁「唧牙膏」

一手住宅条例实施前,部分发展商仍采用通宵达旦卖楼方式来谷销量,2008年长实推售将军澳首都就一晚沽出逾2,000个单位。在去年4月一手新例实施后,发展商卖楼若涉误导,要负上刑责,又要提早3天公布价单,销售时间比以往慢,一晚沽出逾2,000伙的情景已难重现。不过,市场又出现俗称「唧牙膏」式的「饥饿」卖楼方式,即发展商每次只推少量单位,营造市场缺货现象,加上发水票,轻易制造夸张的「超额认购」倍数。

销监局发言人回应「唧牙膏」式卖楼查询时表示,一手条例加强销售的透明度及公平性,以及在让卖方弹性作出商业决定和依法处置其物业财产,两者之间,取得合理平衡。条例要求卖方在每张价单内提供不少于法例要求的物业售价资料,让买方尽可能掌握情况。至于卖方何时推售其拥有的住宅以及推售的数目,纯属商业决定,不是条例规管范围,因此「唧牙膏」式卖楼并不算违例。

免责声明:凡注明 Squarefoot编辑部 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 7广告有限公司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 Squarefoot 赞同其观点。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实用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电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