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foot 5平方 Logo

為夢想進駐啟德?真‧主場之利!六分鐘即達場館 參觀手球港隊鋼門啟德住所|熱情造就更多選擇|專訪手球運動員 - 葉冠英|

Squarefoot 編輯部  10小時前刊登  1,833 #講談樓市

今年年中,奧運金牌劍手張家朗以逾一千六百萬港元,全數購入大埔白石角雲滙三房單位,人生再下一城,看來理所當然。

閱讀更多:
「劍神」張家朗入市! 斥1612萬購白石角雲滙3房

但對大多數香港運動員而言,追夢與安居從來不是簡單的事。以香港手球代表為例,每月僅獲四千元資助,還要兼顧全職工作與訓練。每一場勝利的背後,都是生活中無數的取捨和犧牲。

這次,我們聚焦香港手球代表葉冠英(大孖)的故事。他一人分飾兩角,既是運動員,也是全職物理治療師。三年前,他斥資購入啟德 THE HENLEY II 高層特色單位。看似遙不可及的置業決定,其實是他憑熱情與堅持創造出的可能。
 

 

啟德前景如何?再創新高丨普通話拼音買家上季斥380億買港樓!啟德區吸50億居首


香港手球代表隊 薪金每月$4,000

「每個運動員細個都夢想過全職打波。」大孖說:「其實不止運動,任何專業領域,若要達至頂尖,都應該全情投入。」他又打趣道:「你睇 BLACKPINK,都唔會一邊搞音樂,一邊為口奔馳。」

然而,在香港當一名全職手球運動員並不現實。大孖自小六接觸手球,十四歲加入青年隊,十八歲晉身成年代表隊,並於2010年廣州亞運首次代表香港出戰。惟新冠疫情爆發,香港沒有派隊參加全運會,加上訓練停擺,他當時只能選擇退役,轉而專注物理治療事業。來到2025年,手球隊重燃全運夢,他毅然暫別工作,甚至自費北上北京集訓,只為助港隊再闖佳績。

拒絕賣慘 珍惜每個落場機會

談到收入減少,大孖坦言:「的確收入少咗,但呢個只係一個短暫付出。工作可以做一世,但運動員生涯就好短,我想捉緊今次機會,所以決定復出打波。」

即使代表香港出戰,全職打手球在本地幾乎不可能實現。由於手球未列入體院精英項目,運動員無法領取薪金。直至2018年,政府推出「隊際運動項目發展計劃」,手球隊成功納入,每位隊員每月僅獲四千元津貼。

據媒體報導,是次全運會港隊12人中有11人需辭職出戰。大孖說:「好多隊員平時有正職,例如老師、倉務員、消防員,要到外地集訓,只能請假。今次去得,下次未必去到。」

談到瓶頸,他直言最難的是從「非精英」躋身「精英」之列:「比賽成績唔好,就冇資源;但對手往往係全職、有資源嘅隊伍,變相形成惡性循環。」

訓練量就是明顯例子。手球本是一門講求科學的運動訓練,然而港隊訓練時間明顯不足。內地全職運動員每天練習兩節,每節三小時,每週五天半。換算下來,一週的訓練量,已等同港隊三至四週。他們體格更高、更壯,體能成為最大差距。

即便如此,大孖從不「賣慘」,反而從業餘與全職的落差中,找到突破口:「就係心態同熱情,我哋唯一優勢係心態。因為佢哋打波係返工。」

在北京集訓期間,大孖在內地選手眼中顯得格外異類。「佢哋成日問我,點解你哋打波唔賺錢?唔賺錢點解要訓練?你哋贏咗有咩着數?係咪有獎金?我就答:冇。」他笑說:「佢哋好難明白業餘運動員單純為興趣付出。」

雖然用「心態」作解釋似乎不夠科學,但港隊在資源有限下,仍一次次創造佳績。十二年前,他們首次打入全運會八強,排第七;八年前升至第六;今年創下歷史最佳成績,打入前四。在11月2日小組賽中,港隊以一分險勝對上海的小組,而大孖更獲選為最佳球員。


 
所謂「差距」,換個心境會否其實是優勢?

這份熱情,不只讓港隊在球場上展現更多可能,也成為大孖在事業發展上的動力來源。

他沒有清晰的大藍圖,但對生活的優先次序卻非常明確,一旦訂下目標,便全力以赴。「Priority」是他的人生關鍵字。當年中七結束亞運後,他可以一年半完全不碰手球,專心備戰 A-level,最終考入理大物理治療系;疫情期間,港隊沒派隊伍參戰全運會,他轉而投身職業發展,在五年間創立自己的物理治療團隊。

可幸的是,他除了手球,仍有第二收入來源。「好彩搵到物理治療,又同運動有關。」談到理財,他坦言並無特別規劃,但發現自己每五年總有一個轉變:十八歲成為港隊運動員,二十三歲註冊成為物理治療師,二十八歲創業,三十三歲再度全職打波。他笑言,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正好支撐他的夢想,而半職運動生涯反而令他的人生更具彈性與自由。

他說:「當時目標唔係搵多啲錢,只係想做好物理治療師。疫情發生根本唔係預計之內,整個發展亦無時間表。」

他認為,理財的本質是平衡生活、享受與未來。年輕時他不愛玩樂,也沒特別想發達或投資,只想發展自己熱愛的事物。買樓,也是有實際需要才決定入市「係因為結婚、生小朋友,先買樓,從來唔係為投資。」

2022年,在沒有家人的幫助下,他與太太購入啟德 THE HENLEY II 高層特色單位,面積575呎,另連311呎天台。

大孖的房間享270度的開揚景觀,更可俯瞰整個啟德發展

大孖的房間享270度的開揚景觀,更可俯瞰整個啟德發展
  

大孖的家最吸引之處是主人房的景觀,可享270度全景俯瞰整個啟德,遠望可飽覽獅子山、飛鵝山及整條麥理浩徑山脈。

大孖帶領主持參觀單位

大孖帶領主持參觀單位
 

最特別的是,他更能隨時眺望啟德主場館,作為啟德居民,今次作賽可說盡享「主場」之利,步行至比賽場地僅需約6分鐘。他亦善用單位的高樓底,延伸了女兒房的空間,令走廊上方的區域更為實用。

 

而談及為何選擇啟德,與他的運動員身份不無關係。他曾笑言,為追尋全運會獎牌夢,與太太搬到啟德居住,每日望見啟德體育園,自然更有訓練與比賽的動力。

他亦很欣賞啟德區的活力:「呢度有文娛、有運動、有綠地。近年又有 SOGO、AIRSIDE、零售館、體育園開幕,每年都有新發展。景觀日日變,感覺就係不斷向前行,get better 的感覺好好。」

 

他坦言,當初置業決定相當衝動,但當時年輕,渴望追求卓越,便選擇了當時新興的啟德。他笑說:「樓盤廣告有句:the best things come together。反正都買,不如買(地理位置)最出,就揀咗 HENLEY;反正都買,不如望海,買最高嗰層。可能運動員就係咁,總想做 No.1,向上爬,結果就選擇了這個單位。」

大孖坦言因為與太太甚少下廚,所以對廚房沒甚麼要求。

大孖坦言因為與太太甚少下廚,所以對廚房沒甚麼要求。
 

近年樓市由高位回落三成,他直言:「樓價升跌一定有感受。」回望當初,他也承認:「可以買得聰明啲,始終係高位入市。」但當時有成家需要,買樓並非投資考量。

若將來家庭有新成員,樓價又未能回升,會否願意「蝕住賣」換樓?他表示不排除租樓的可能。「以前會覺得屋企係自己嘅地方最好,但而家覺得唔一定要咁。上一代鍾意一間屋住十幾年,但我而家覺得幾年搬一次都冇問題。俾自己執下嘢,加上家庭結構會變,小朋友會長大,甚至變多,間屋都要跟住變。」


訪問的最後,大孖回憶自己成長於公屋家庭,四口之家家庭收入僅萬餘元,但父母教育很好,讓他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爸爸也是一名運動員,從小便教導他運動員精神:「運動員最叻唔係贏,而係唔怕輸,因為冇人可以永遠贏。」

對比現在在啟德的生活,他感恩自己幸運,也認為香港是一個與運動員精神非常契合的城市。「香港競爭激烈,運動員就係習慣比拼、分高下,呢種心態啱晒香港。」

他說:「你睇啟德,經常上新聞,一時有人話規劃唔好,一時又有人話樓價跌,呢度成日有 spotlight、有爭議。我由細到大接受競爭,如果冇咗呢種心態,根本無法適應呢種環境。」


更多THE HENLEY單位

今日手球隊晉身全運會四強,與全國職業球手正面交鋒,靠的亦正是多年來代表隊球員的強心臟,一步一步從十多年前走到今天。對大孖而言,這場比賽既是里程碑,也是謝幕。「打埋呢個全運會就退役喇,今年我已經33歲。不過,如果今次(全運會)可以做好啲,未來打手球的小朋友,或許就有機會成為全職球員,甚至喺香港打全職。」他見證了香港手球界十多年的發展,希望自己多年來的付出,也能為這個圈子埋下改變的種子。現時他最期待的,是能爭取到一個穩定的訓練場地。「而家運動員覺得好基本——有守門教練、有主教練、有體能教練、有外籍教練?我哋就知唔係,係一步一步行出嚟。可能有一日,有個運動員會覺得:吓?有室內運動場唔係基本嘅咩?」

放下球員身份後,大孖將重返職場,但相信今次全運會的優異成績,將會吸引更多香港人留意手球這門運動,前人種下的果樹,終會迎來收成,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年輕人在啟德這片新主場上,繼續把夢想延續下去。

免責聲明:凡註明 Squarefoot編輯部 的所有文字圖片等資料,版權均屬 7廣告有限公司 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 Squarefoot 讚同其觀點。文中所涉面積,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實用面積。文中出現的圖片僅供參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電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