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foot 5平方 Logo

置業錦囊:未來可能不再有地產

文匯報  2015-11-16  1,094 #講談樓市
國森地產集團董事 許畯森

很久以前,無論我們住哪區,落街總有電子遊戲機舖、十蚊店(不是日資那種)、文具舖、玩具店、士多......梗有一間喺左近。但現在,想買一本單行簿可能要走上好幾條街,想買懷舊紙燈籠更可能是跨區作業。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少小店舖,它們不知不覺間消失無蹤,原因你我心知--商業地產。小店舖在這十年間銳減六成,它們為何會被淘汰?除了「大魚吃小魚」的市場定論、租金大升令成本增加至無法負荷,也因為「未來地產」,那麼,「未來」會往哪走?

大魚吃小魚 網絡吃地產

相信大家也會同意,現今世界科技進步,令生活變得更方便。除了資訊更加流通,網購也大行其道,舉例剛過的光棍節,阿里巴巴集團的淘寶網錄得單日營業額912.17億人民幣。網上購物無疑較在地購物方便,但與此同時也令到很多小商店捱不住,即使是人流暢旺的商場,其店舖銷售額亦因為網購興起而減少。

挑戰商業地產的,除了網絡消費還有旅遊業。近年共享經濟藉互聯網冒起,租住民宿是其中一個發展比較成熟的項目,旅客可以透過如Airbnb一類平台訂房,店家資訊、入住經驗不論好壞一目了然。但在這個新興的旅遊體驗下,很多三四星酒店會因此而入住率大減,因為網絡發展,酒店業亦面臨挑戰。科技幫助了我們日常生活很多,但亦嚴重地改變了人類過往的生活模式。再加上世界人口不斷遷移,人們不用再受地域限制發展同時,也只會更依重互聯網以及科技,地產界有機會翻天覆地,我深信再過十年後,互聯網已經重重打擊全球地產業。

可能大家也知道外國流行多年、讓人籌集資金開發創意商品的Kickstarter,現時在中國內地,也有運作形式相近的P2P網貸平台,大力推行公開集資。過去,已經有人透過這個平台公開集資拍電影,更有以「五萬元一股晉身成為開發商」的招徠。長此下去,或許日後發展商與業主不再存在買賣關係,改由以股東制:開發商出資一部分,再在網上公開集資,項目完成後,一眾小股東直接分得開發利潤,他們更可將利潤滾存去換取物業。

未來的事情發展如何,筆者有時候也不敢想像。人類可能因為活躍於網絡世界而不再需要大宅,如果有天,有人製造出一個我們可以居住、有氧有電可隨處飄移的氣球,「居所」便不再局限於地上,到了那個時候,地產又會否正式步向滅亡呢?

免責聲明:凡註明 Squarefoot編輯部 的所有文字圖片等資料,版權均屬 7廣告有限公司 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 Squarefoot 讚同其觀點。文中所涉面積,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實用面積。文中出現的圖片僅供參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電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