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江昨出席「公益慈善馬拉松」活動時,形容仲裁機制是一項「突破」。他認為,仲裁機制有助增加發展商與政府就補地價達成協議的機會,最重要是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補地價金額。又指過去一、兩年減慢推出新樓盤,主要由於就補地價未能達成協議。若施政報告中所講仲裁機制落實,並達到政府預期效果,補地價程序加快,私人土地供應「會加快好多,相信每年會多四、五千伙」。
新地5個項目或試用
有關機制下,除了將農地轉為住宅的申請外,工廠轉寫字樓及酒店的申請都會增加,郭氏預期發展商會因此加快推出住宅供應。他又提到,新地旗下將有四至五個項目會考慮利用仲裁機制,包括將工廠轉為寫字樓、酒店及住宅等。
事實上,若翻查過去3年政府的土地供應情況,可以發現政府雖然每年揚言要供應2萬伙,但一直未達標,當中補地價項目偏少也是原因之一。
成功個案少預期八成
以2012-13年度計算,該年度的補地價項目只貢獻700個單位供應,較預測供應量3,300伙少近八成。地政總署日前公布,去年4月至12月補地價收入只得31.9億元,較2012-13年財年的120.76億元跌73.5%,可以預計,過去1年的補地價項目所涉單位可能較700伙更少,肯定少於去年初預測的3,500伙。若最終補地價每年提供的單位數量,可如郭炳江所指增加至最多5,000伙,將佔每年供應2萬伙的25%,增加供應之餘,也令政府可較易達到年度供應目標。退一步說,即使最終補地價提供的單位數量少於5,000伙,政府亦可較清晰掌握補地價供應的實際完成時間,而毋須「估估下」。
助打開補價「死結」
對於有業界擔心,仲裁機制或會令人聯想到政府變相調低補地價,資深測量師陳東岳指,雖然仲裁機制下補地價金額的確可能下跌,但亦不可排除補地價最終會高於發展商預期水平,而且仲裁機制得到地政總署及發展商雙方的同意,可望縮短以往一拖數年的商討過程,有助加快一手供應的推出,從這個角度來看,仲裁機制仍然好處多於壞處。
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日前表示,補地價仲裁機制實際上已提出好幾年,但政府與地產商一直認為實行時有困難,今次正式於施政報告提出,至少為過往經常「打死結」的補地價磋商提供一個方法解決。
有用
放盤分類 | 費用 | 廣告有效期 |
---|---|---|
售盤 | ||
普通樓盤 一般放盤 | 港幣:1000 (或使用 屋幣:1000) | 有效:90日 |
黃金置頂盤 比置頂盤優先排序 曝光增加兩倍至三倍 | 港幣:3000 (或使用 屋幣:3000) | 有效:60日 |
租盤 | ||
普通樓盤 一般放盤 | 港幣:1000 (或使用 屋幣:1000) | 有效:80日 |
黃金置頂盤 比置頂盤優先排序 曝光增加兩倍至三倍 | 港幣:3000 (或使用 屋幣:3000) | 有效:6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