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foot 5平方 Logo

劏舖蝕讓潮擴大 六大劏場去年共41宗成交 高達82.9%蝕讓 最慘蝕97.5%

Squarefoot Editor  2025-01-06  705 #Property Hit News

本港零售市道持續低迷,商舖市場在過去數年疲弱不振,被稱為「劏場」的分間拆售商場更是蝕讓頻頻。根據統計,六大「劏場」在2024年合共錄得41宗成交,其中高達82.9%(34宗)為蝕讓個案,累計虧損金額達8461.7萬元,有個案更錄得97.5%的驚人蝕幅,引發市場關注。不過,在蝕讓潮中亦有機會吸引部分投資者趁低撈貨,另覓出路。

自2012年起,隨着美國量化寬鬆(QE)政策及香港進入超低息年代,加上住宅市場受樓市辣招限制,資金大量湧入工商舖市場,「劏場」拆售項目應運而生。當時,分間拆售商場吸引不少投資者追捧,成為熱門投資選擇。然而,隨着零售市道轉弱,大量「劏場」入伙後出現高空置率,業主紛紛大幅蝕讓離場,拆售熱潮亦因此逐漸降溫。

統計顯示,六個於2012至2014年間拆售的「劏場」,包括尖沙咀首都廣場、北角城市金庫、荃灣地皇廣場、荃灣荃立方、元朗又一新城及屯門壹號總站,在2024年內共錄得41宗買賣,成交總值約1813.2萬元。當中僅有7宗錄得賺錢,餘下34宗為蝕讓,蝕幅驚人。

在六大「劏場」中,以尖沙咀首都廣場的成交量最高,全年共錄得19宗買賣,成交價介乎10萬至150萬元不等。然而,當中有18宗為蝕讓,虧損金額由38.8萬至762.4萬元不等,蝕幅介乎62.8%至97.5%。更有7宗蝕讓個案,虧損幅度超過九成,創下「劏場」虧損紀錄。

同樣蝕讓情況嚴重的還包括北角城市金庫及荃灣地皇廣場。城市金庫全年錄得11宗成交,其中6宗蝕讓,蝕幅由83.4%至92.8%不等。不過,城市金庫亦有5宗賺錢個案,全部為投資者於2022年至2024年期間吸納大幅蝕讓的物業後轉售,最高賺幅約1.8倍。

此外,地皇廣場、元朗又一新城及屯門壹號總站在2024年的成交全部為蝕讓個案,反映這些「劏場」的投資風險持續高企。

「劏場」的熱潮由有「劏舖大王」之稱的資深投資者尹柏權於2012年帶起。他在短短8個月內推出了荃灣荃立方、荃灣地皇廣場及尖沙咀首都廣場三個拆售商場,合共推出約1144個微型舖位,並憑藉首兩年5厘租金回報保證成功吸引大批投資者入市,部分項目更在數日內沽出九成以上。

然而,這些商場於2016年前後紛紛入伙,卻因高空置率及租金難以支撐而令業主損手累累。以首都廣場為例,其在2013年劏成705個蚊型舖位出售,當時大受追捧,但現時大部分業主都選擇蝕讓離場,甚至錄得逾九成虧損。

雖然「劏場」近年蝕讓不斷,但低價成交反而吸引部分投資者趁低吸納。有多年舖位投資經驗的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表示,2024年內部分「劏場」的成交價低至20萬元,「呢個價錢連車位都買唔到」,甚至釐印費僅需100元,因此吸引小型投資者入市。

不過,李根興提醒,「劏場」投資風險高,除了商場管理費、水電費等每月開支接近千元外,劏舖的市場流通性亦低,轉售難度大,買家需有心理準備持貨較長時間。他補充,若買家有實際自用需求,例如將舖位改作小型倉庫,倒是「不錯的選擇」。

拆售商場並非新事物,早於1970年代便已出現,當中以旺角先達廣場及信和中心最為成功。先達廣場曾因手機交易盛行而被譽為「炒機天堂」,商場內的單一舖位在2012至2013年時售價高達3000萬元。然而,隨着手機炒賣風潮消退,先達廣場近年亦錄得多宗蝕讓個案,2024年更有業主持貨25年仍需虧本出售。

Disclaimer: All wordings and pictures which indicated Squarefoot editor are the copyright of 7 Advertising LIMITED. Acknowledgement is required if other parts of this publication are used. Th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dvice and it does not mean that Squarefoot agreed the points. The area which show in the article is salable area if there is no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pictures is for reference also.

Share by Facebook

Share by Whatsapp

Share by email